關愛膝關節,讓運動更健康快樂(膝蓋保養及膝傷治療雜錦)
2022-06-22 熱度:1319
膝蓋,我們身上少數只能往一個方向運動的關節。膝關節又是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,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可承重35公斤。 承受重量越多,關節軟骨磨損的機率也越大,肌腱也容易受傷,膝關節退化較快。根據專家研究統計,膝蓋負重倍數如下:
1.躺下來的時候,膝蓋的負重幾乎是0。
2.站起來和走路的時候,膝蓋的負重大約是1~2倍。
3.上下坡或上下階梯的時候,膝蓋的負重大約是3~4倍 。
4.跑步時,膝蓋的負重大約是4倍。
5.打球時,膝蓋的負重大約是6倍。
6.蹲和跪時,膝蓋的負重大約是8倍。
例如:一個體重50kg的人,每上一個臺階,膝蓋約要承受200kg的重量。(50*4倍)
人的膝關節質有15年的最好狀態:
15歲以前:膝關節處于發育階段,青春期的生長痛多發在膝關節附近。
15歲~30歲:膝關節處于“完美狀態”,運作起來可以說是不知疲倦。只要不破壞到膝關節組織,基本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。
30歲~40歲:髕骨軟骨產生了早期輕度磨損,會出現一次脆弱期,出現短期的膝關節酸痛,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,有的人甚至還會覺察不到。髕骨軟骨是人體膝關節內一層3~5毫米厚的透明軟骨,可以為膝關節緩沖運動帶來的沖擊。但由于髕骨軟骨沒有神經分布,所以在全層磨損前只會在脆弱期拉響一次“預警信號”,在這段時期內要避免劇烈運動。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,對膝關節的使用不能再隨心所欲。
40歲~50歲:在走遠路之后,膝關節內側容易出現酸痛,用手輕揉之后會緩解。在膝關節中,半月板的作用是緩沖震動、保持穩定。人體的60%體重都是由膝關節內側支撐,因此內側半月板的退變發生也比較早。又因為半月板上有神經分布,在退變過程中人可以感受到酸痛。這個現象的到來提醒人們:該開始保養關節了。
50歲以上:膝關節會感覺到明顯疼痛,這是因為髕骨軟骨的“使用壽命”已到,軟骨全層磨損,關節炎已經產生。這時候應該節約使用關節,減少劇烈運動,尤其是上下樓梯和爬山,必要時可以使用拐杖來減輕膝關節承受的壓力。
中老年人膝痛的原因
人到中年以后,膝關節的肌腱、韌帶開始發生退行性改變,關節腔的滑液分泌減少,關節骨面長期摩擦形成骨質磨損,關節周圍組織由于炎癥等原因易發生纖維粘連,所以老年人常會感到膝關節發僵,活動時會發出“咔嗒”的彈響聲或摩擦聲,在受涼或過度活動時會誘發疼痛、腫脹、關節腔積液,嚴重的還會使老年人關節畸形,形成殘疾。具體來講,造成中老年人膝痛的原因有以下幾種:
1、慢性滑膜炎:表現為膝關節出現慢性疼痛和腫脹。查體可見滑膜積液、滑膜肥厚。
2、髕骨偏移:活動后膝關節酸痛無力,休息后好轉,半蹲時疼痛。
3、膝關節內游離體:患者腿打軟或有關節卡住感,髕下有磨擦音。
4、髕前滑囊炎:曾有外傷史,引起髕前疼痛,查體局部有壓痛。
5、骨關節?。壕米蚓枚缀笃鹆?、上下樓時,關節疼痛明顯,休息后緩解。
6、假性痛風:男性患者多,好發于膝關節。發作時腫脹疼痛、皮溫高、功能受限。X線片表現半月板、關節軟骨面鈣化。
7、股骨頭壞死:髖關節病變有膝痛癥狀。
原則上講,凡是出現上述種種情況的膝關節疼痛,都應及時到醫院找骨科??漆t師確診、治療。最簡單的判別方法就是讓身體告訴你答案。如果你的膝蓋會痛,就代表可能是不健康,最好是讓醫生去檢查一下。
我們先來看一下膝關節不同部位的疼痛。
1、膝蓋外側髂脛帶疼。
2、膝蓋周圍前膝蓋疼,又叫髕股關節疼。
3、膝蓋上方疼,可能是四頭肌腱炎。
4、膝蓋骨上方或上脛骨內側疼,可能是滑囊炎。
膝蓋酸痛的日常保?。?/span>
1、路不要走太久,當膝蓋覺得不舒服時就應立即休息。
2、不做大運動量的鍛煉,如跑步、跳高、跳遠。
3、避免半蹲、全蹲或跪的姿勢。如蹲馬步。
4、不做膝關節的半屈位旋轉動作,防止半板損傷。
5、 保持理想體重以減輕膝蓋的負擔。
6、 注意膝蓋的保暖,可以穿長褲、護膝來保護膝蓋。
7、 少搬重物,少穿高跟鞋。
8、 避免外傷及過度勞動。
9、 鞋子的選擇很重要。一雙合腳的鞋子,不僅可以讓你走路舒適,還可以減少運動時膝蓋承受的撞擊與壓力。
(1)腳背部分能與鞋子緊密結合,寬窄、長度均合適,能正確保持足弓的弧度。
(2)鞋子的重量以輕為宜,鞋底不宜過軟,而且要有點厚度。
(3)鞋后跟可以高2-3厘米左右,鞋底太平則走路時容易疲倦。
(4)鞋底上帶有防滑紋。
緩解膝關節疼痛,指壓穴位的治療口訣:
急性扭傷尋梁丘,關節積水犢鼻求,
膝蓋發涼找昆侖;膝痛中渚要常揉,
再加膽經膝陽關;手三里處病不留,
跪膝引血下行法;膝病肘治解憂愁。
膝蓋受傷時,該不該運動?
在膝蓋已經受傷的情況下,不合理的運動會導致膝蓋的二次損傷,久而久之,膝蓋的半月板會因磨損而失去保護和緩沖的作用,重者可能走路都會不便。
膝關節屬于鉸鏈關節,只能前后活動,不能左右活動。在膝關節已經受傷的情況下,首先要注意保護,允許的話可以進行簡易的前后運動,促進膝關節的血液循環,但不適宜強烈活動,運動不夠容易造成膝關節的僵硬,過度的運動會加速關節的磨損,但運動仍以關節不感到疼痛為度。
膝蓋受傷時,該不該運動?
在膝蓋已經受傷的情況下,不合理的運動會導致膝蓋的二次損傷,久而久之,膝蓋的半月板會因磨損而失去保護和緩沖的作用,重者可能走路都會不便。
膝關節屬于鉸鏈關節,只能前后活動,不能左右活動。在膝關節已經受傷的情況下,首先要注意保護,允許的話可以進行簡易的前后運動,促進膝關節的血液循環,但不適宜強烈活動,運動不夠容易造成膝關節的僵硬,過度的運動會加速關節的磨損,但運動仍以關節不感到疼痛為度。
幻椅式變體
從山式開始,背部靠墻,慢慢的彎曲膝蓋至小于90度角,保持膝蓋和腳踝垂直于地面,尾骨內收,讓整個背部都貼靠在墻上,鍛煉腿部肌肉的力量,保持一段時間后伸直膝蓋放松。為了鍛煉大腿內側,可以在膝蓋之間夾一塊瑜伽磚。
戰士一式變體
面向墻,右腳向前一步,雙手扶墻,左腳跟著地。吸氣伸展脊柱向上,呼氣彎曲右膝,感受左腿后側的伸展。注意雙腿的肌肉要收緊上提,右膝不要超過腳趾。
單腿站立平衡
從山式站立開始,把重心移到右腳上,彎曲左膝向后,放在椅子上,身體不要前傾。收臀部向前,感受左大腿前側的拉伸。注意調整椅子到合適的高度。
坐立前屈式
從坐立山式開始,彎曲右膝向內,左腿保持伸展并且肌肉收緊,左腳第二腳趾對向膝蓋的位置。吸氣伸展脊柱向上,呼吸上身緩慢前傾,把意識放在腿部肌肉的收緊和腿部后側韌帶的拉伸上。
束腳式
注意背部的伸展,如果背部不能直立就在臀部下方放上瑜伽毯或瑜伽磚。雙腳不要過度拉近身體的方向,把意識放在大腿內側的拉伸上,增強這一部分肌肉的力量。
側臥
從右側臥開始,頭枕在右臂上,雙腿并攏,雙膝彎曲90度。吸氣將左腿的膝蓋緩慢向上抬起,雙腳始終并攏,,直到膝蓋分離一掌寬左右,保持幾個呼吸,在呼氣時緩慢落下。
仰臥手拉腿
仰臥,吸氣是雙手拉動右腿向上,讓右大腿和地面呈90度。再次吸氣時緩慢伸直右腿的膝蓋,感受右大腿后側的拉伸,保持幾個呼吸后下落。
仰臥扭轉拉伸
仰臥,雙臂伸展向兩側,彎曲左腿并將左腳放在右膝的外側。吸氣時伸展右腿,呼氣時右手拉動左膝向下,感受左側臀部的拉伸。
針對性的肌肉鍛煉的確有幫助,但也只是“幫助”而已。
3.減少對膝蓋的損耗。正經出去玩時對膝蓋損耗有時是沒辦法,但鍛煉時也損耗就太虧了;進行有助于保護膝蓋的鍛煉,有的是培養肌肉力量和對稱,有的是某些伸展運動。
腿步彎曲時,膝蓋內的軟組織密實接觸,潤滑液體不能很好的保護膝。長時間負重登山,造成膝蓋內硬性摩擦,導致軟組織老化。所有長時間膝蓋彎曲的動作都會導致軟組織老化。
①減肥,減輕自重是肥胖者保護膝蓋的首選任務,過重的體重時時刻刻的傷害著膝蓋。
②注意走路和勞動的姿勢,不要扭著身體走路和干活,不要只用某只腳的一側著地。應該盡量避免進行負重時的膝關節屈伸活動。要避免膝關節處發生急性和慢性軟組織損傷,特別是搬抬重東西時更應該小心。從事半蹲位工作或是常彎腰負重站起工作的人員,注意不要持續工作過長。避免長時間下蹲,因為下蹲時膝關節的負重是自身體重的3~6倍,工作時下蹲(如汽車修理工、翻砂工)最好改為低坐位(坐小板凳),長時間坐著和站著,也要經常變換姿勢,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用力過大。
走路的技巧
可以發現各個地區的山民走路的時候就好比草上飛,其實可以發現,他們走路時腳底平貼地面滑行,腳抬的不高,膝蓋彎曲不大,依靠的是大腿和身體的前傾,這樣的在重心快速移動的時候,平穩和輕快的行進得以保證,而且震動非常小。
③要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,以減少膝關節所受的沖擊力,避免膝關節發生磨損。女性應選擇舒適的平底鞋,穿高跟鞋會給膝關節造成更重的負擔。選擇慢跑的,須選擇一雙好的跑步鞋,高強度訓練者2-3個月換一雙,中等強度訓練者半年換一雙鞋。
④每次訓練前須熱身,15分鐘走和拉伸都是很好的熱身方法。練壓腿時,不要猛然把腿抬得過高,防止過度牽拉膝關節。練太極拳時,下蹲的位置不要太低,也不要連續打好幾套,以防膝關節負擔過重發生損傷。
⑤自行車運動很少損傷膝蓋,但競速和山地的會增加損傷。騎自行車時,要調好車座的高度,以坐在車座上兩腳蹬在腳蹬上、兩腿能伸直或稍微彎曲為宜,車座過高、過低或騎車上坡時用力蹬車,對膝關節都有不良的影響。
⑥膝關節遇到寒冷,血管收縮,血液循環變差,往往使疼痛加重,故在天氣寒冷時應注意保暖,必要時戴上護膝,防止膝關節受涼,特別在夏天,不要貪涼。
⑦松軟的土地、碎石坡、雪地都對膝蓋很友好;避免在水泥地等硬地上跑步,跑步機應調整出一些坡度。腳部著地時應先由腳跟著地,依次由腳底、腳尖著地,讓整個腳平穩地滾過地面,并避免跳躍。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人,盡量少上下樓梯、少登山、少久站、少提重物,避免膝關節的負荷過大而加重病情。
⑧拐杖、護膝、登山杖及支具等對關節炎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。登山杖最好是用兩根,一支帶避振,一支不帶避振。不帶避振的可作為背包的支具。
避振登山杖用來下山時主要的緩沖支撐,下山的沖擊積累很大,腳踝,膝蓋,腰椎,所以我習慣將杖放長,下山時先用杖支撐前面的路,好比四條腿走路,兩個手延長變成兩條腿,關鍵是力量用到位,這樣震動的力可以分擔在手腕和手臂上,減輕了下肢的沖擊,所以帶避振的登山杖又可以減輕手腕和手臂的疲勞。
4.合理負重
負重超過體重1/4,就要從保護膝蓋的角度控制節奏;超過1/3就要好好考慮怎么減少沖擊??煽紤]使用登山杖及支具。
喜歡背大背包自虐的人,可能在幾天內突破自己精心保養的膝蓋的承受力,落下多年都好不了的病根。
5.合理飲食應多吃含蛋白質、鈣質、膠原蛋白、異黃酮的食物,如牛奶、奶制品、大豆、豆制品、雞蛋、魚蝦、海帶、黑木耳、雞爪、豬蹄、羊腿、牛蹄筋等,這些既能補充蛋白質、鈣質,防止骨質疏松,又能生長軟骨及關節的潤滑液,還能補充雌激素,使骨骼、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的代謝,減輕關節炎的癥狀。
英國謝菲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,綠茶中有兩種化合物: EGCG (有譯為“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”)和 ECG (有譯為“兒茶素沒食子酸酯”),可阻礙破壞軟骨的酵素生成,有助預防骨關節炎。
6.中藥內服法
取丁香60克,木香60克,血竭60克,兒茶60克,熟大黃60克,紅花60克,牡丹皮30克,甘草20克,共研細末,煉蜜為丸,每天早晚各服10克,黃酒送服,本方具有活血祛瘀,行氣止痛之功效。
可選用中成藥小活絡丹口服,每次服3克,每天早晚各1次。具有溫寒散結,活血通絡之功效。
中醫認為,腎主腰膝,膝部的酸軟無力與腎虛關系密切,可選用龜齡集、補腎強身丸、金匱腎氣丸、六味地黃丸等。最好是請教醫生,辯證施治。
7.中藥外治法
取羌活、白芷、當歸、細辛、芫花、白芍、吳茱萸、肉桂各等量,連須赤皮蔥適量。先將前八味藥共研為細末,每次取適量藥末與適量的連須赤皮蔥搗爛混和,用醋炒熱,布包,熱熨患處,每天1次。具有溫經散寒,祛風止痛之功效。
8.運動后對腿部肌肉熱敷。
9.膝蓋內軟組織檢驗方法:
平躺于床上,(如果只有自己就雙腿伸直坐在床上,雙腿一定要伸直,否則沒有感覺),用手的虎口對準膝蓋上延,拤住,保證膝蓋不能前后移動,然后大腿用力,如果感覺到明顯疼痛就是膝蓋內軟組織損傷了,如果疼痛劇烈,就是軟組織老化了 .
10.膝關節一旦出現疼痛,就要積極治療,采取熱敷、理療按摩等簡易療法,便可控制癥狀,如疼痛仍止不住,則應看醫生。
用顫足周身循環床蘇筋活血,具有兩種獨特的功能:
(1)顫足:通過對足下神經高頻短幅的往返抖動,使全身的肌肉群產生篩動,使體內細胞從新排列,加速血液循環,促進新陳代謝。改善腦供血不足。促進微循環及淋巴循環,加速對臟腑的蠕動,對體內和面部多余的脂肪有一定的新陳代謝作用,有助于皮膚的緊縮。
(2)氣血循環:通過氣血循環儀產生高頻底幅螺旋震蕩,有助于打通氣血、排除風寒,活血化瘀、緩解疼痛,消除疲勞、加速血液循環,促進新陳代謝(特別是腹部和腰部的脂肪),有助于恢復肌肉及軟組織的彈性